首页

绿帽奴

时间:2025-05-29 20:27:38 作者:今年江西南昌已兑现安全生产奖励金额247万余元 浏览量:88234

  中新网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一段时间以来,锂电池因充电过程中可能骤发高温而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备受关注。

  记者11月10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与兰州大学、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相关团队合作,依托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最近利用离子径迹技术研究开发出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聚酰亚胺耐高温隔膜制备新工艺,将助力提升锂电池及其充电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聚酰亚胺离子径迹膜(左侧)和传统多孔隔膜(右侧)的安全特性示意图。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供图

  这项锂电池材料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成果论文,近日在专业学术刊物《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期刊》(ACS Nano)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他们介绍说,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具有隔绝正负极和传导锂离子的功能,对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300瓦时每千克,并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然而,在追求锂离子电池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传统聚烯烃隔膜热稳定性差,孔隙结构不均一,在高温下容易收缩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和引发热失控。

  聚酰亚胺因热稳定性优异、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良好被视为是高安全性隔膜的理想选择。因此,针对聚酰亚胺开展深入研究,开发具有均一孔道结构的聚酰亚胺隔膜并实现可控制备,对于充分发挥隔膜在提高电池安全性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本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和合作者一起,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开发出基于离子径迹技术的耐高温聚酰亚胺隔膜制备新工艺,所制备的隔膜相较于传统聚烯烃隔膜优势明显,其机械强度高达150.6兆帕,耐高温性能卓越(450摄氏度下结构不收缩),孔径分布窄(孔径标准差<6%),孔道结构垂直排列(迂曲度为1)。

  科研团队指出,在3毫安每平方厘米的条件下,使用聚酰亚胺耐高温隔膜的锂/锂对称电池可稳定循环1200小时,且在锂金属电极表面实现均匀、致密的锂沉积,表明其具有优异的锂枝晶抑制能力。此外,使用该隔膜的磷酸铁锂软包电池在常温下可稳定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为73.25%,并表现出优异的高温性能,可在15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正常工作。

本次研究的磷酸铁锂软包电池的长循环性能对照。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供图

  科研团队表示,他们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为开发可靠的具有耐高温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和工艺提供了新思路,将成为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之一。(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身边的变化)安徽合肥人才政策显成效:人才汇聚共描发展蓝图

其中,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介绍了特区政府青年政策的四个方向:“探索”,鼓励青年在课堂内外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希望”,鼓励青年怀抱希望和信心,珍惜无限机遇,特别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赋能”,培养年轻人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贡献”,为青年人提供更多渠道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回馈社会。

易车&央视频“超级818冠军之夜”延续奥运激情,展现汽车科技自信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3年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 居全国GDP万亿级城市前列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同样将焦点对准了“三农”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基层。“我在凉山州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引进新农业人员,采用新模式、新技术,产生了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产业链。”耿福能介绍,一群由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在凉山组成“新农人”团队,将传统地栽蓝莓进行升级,该项目对土壤没有任何要求,贫瘠的山坡、河滩地均能实现高效利用。

澳门水域一渔船搁浅4人遇险,粤澳多部门联手成功救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在论坛上表示,从技术原理来看,脑机接口是基于脑电信号的采集、输出、转化与解码,形成的大脑与机器之间的对话,包括感知、分析、行动与反馈四个要素,即采集大脑信号,捕捉神经活动;脑信号处理与解码,转化为具体指令;连接和操控外设,实现功能或神经调控;神经反馈,学习、适应和调整。

东风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监事潘家年被查

记者今天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了解到,我国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近日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该台发动机累计完成15次重复试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基础。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